作業二:西洋傳統設計美學法則的運用與練習

指導老師;楊裕富博士

學生;陳冠銘

學號;B10233218


羅馬競技場

 

歷史沿革:

競技場由維斯帕先(Vespasian)皇帝下令修建,在其兒子提圖斯(Titus)在位期間建成,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,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。競技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(Nero)的「金宮」(拉丁語:Domus Aurea)原址之上。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,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,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。根據羅馬史學家卡西烏斯·狄奧(Dio Cassius)的記載,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,宰殺了11,000隻牲畜。

競技場的名稱來源「Colossus」本來解作巨像,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。

公元217年競技場遭雷擊引起大火,受到部分毀壞,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,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,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。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,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,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,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。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,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。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,並對其進行保護。約翰·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,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。

 

 


 


(一)數值比例:
整個建築物是由3層混凝土製的圓環拱形構成, 可以看到每個圓拱都是有秩序的按照數值排列成圓環

(二)幾何系列:
雖然建築物本身是不是完整的狀態,但從型態推測,當初剛建造時是搭建為一個圓形鬥場,是後來發生一些破壞才變成現今的型態,
如果以古羅馬時期的圓形鬥場來分析的話,其形態加上拱狀的結構,整體很有韻律感.對稱感及平衡感,符合幾何的對稱、對比、平衡原則

(三)構圖術:
建築物運用了圓拱造型作為主要的構圖形狀

(四)時間系列:
建築外觀為圓拱有秩序的排列成圓環狀,所以整體看來是有韻律、秩序、和諧等調性 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宣布其為聖地,並對其進行保護。

(五)文化符碼:圓形角鬥場/柱形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跡,以龐大、雄偉、壯觀著稱於世。現在雖隻剩下大半個骨架,但其雄偉之氣魄、磅礴之氣勢猶存。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,占地約2萬平方米,外圍墻高57米,相當於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。該建築為4層結構,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,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,其柱形極具特色,按照多立克式、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,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。

 

 


 

米羅的維納斯

 

年代約為西元前 150 ~ 100 年 ,材質為大理石, 高度208 公分

目前位於羅浮宮,法國

此一女神像之特色為較小的頭部、窄肩、寬腰、豐臀。整個雕像姿態接近 S 形狀。對後代西洋婦女裸像的造型有甚大的影響 

 

 


(一)數值比例:照歐幾里德,這位幾何學大師的說法,就是把一條直線分為兩段,其中短線段和長線段的比恰等於長線段和完整直線的比;勻稱的人體上下兩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:1.618。這個比例剛好接近於3:5或5:8。


(二)幾何系列:模仿現實的人體美去塑造,這些完美雕像的各部份比例幾乎都蘊含著5:8的黃金分割比值。


(三)構圖術:黃金分割比值的矩形。


(四)時間系列:白色大理石表面的歲月痕跡。

(五)文化符碼:缺少手臂的部份,就像是中國繪畫中的「留白」,容許觀賞者想像空間,或許更具韻味和趣味。

 


 

 

玫瑰窗

 

廣義來說是指圓形的窗口,特指哥德式大教堂中的圓形玻璃窗。在17世紀之前並無玫瑰窗的說法。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古代法語中的roué(意為輻輳狀的車輪),而非英語中的rose。 名詞「輪輻窗」常常指的是一個窗戶,被從中央的凸起或空心輻射出的一些輻輳分割的形態。而「玫瑰窗」指的是那些經過高度繁複設計的像多瓣的玫瑰花的窗戶。一個圓形的沒有花窗格的窗,像很多在義大利教堂發現的窗戶,被定義為一個建築的開孔或圓孔。

(一)數值比例:從中央的凸起或空心輻射出的一些輻輳分割的形態。


(二)幾何系列:大圓形狀的窗口,由中心呈現放射狀的拼貼。


(三)構圖術:放射狀的玻璃花窗,就像玫瑰花一樣綻放。


(四)時間系列:由中心小片玻璃逐間向外擴散並放大。

(五)文化符碼:玻璃拼貼的馬賽克,在教堂中也訴說著耶穌的故事與事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冠銘b102332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